考研政治分值分布以及题型()

考研政治分值分布以及题型,

老子学说主要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的学说,创立的目的是为了回答天下为什有战乱,以及如何消灭战乱使天下恢复太平清静的问题。总结前面章节讲到的内容,老子教导我们无为是治理天下最好的法则。他说如果侯王能守无为治天下,必能使天下实现太平清净的目标。

怎样的政治实践可以实现无为政治呢?老子提供了三项政策: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这些政策即是实践无为政治的主要纲领。通过无为政治的治理,可以使天下进入到一个叫做“无名之朴”的状态中。老子指出,在这个状态下,即使你不想静,天下也将自然而然地进入太平清净的状态。经文第八十章中论述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就是“无名之朴”的最好注脚。这就是老子无为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为了论证上述观点,老子首先为我们提供了道的知识,他认为在我们可经验的现象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超验的实体,它是经验世界中万事万物的母亲,并将这个实体命名为“道”。“道”对于万物有衣养之功,但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没有因为自己对于万物有功劳而争居万物之上,反而以虚、无的形式居于万物之下之后,以至于有些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在这些观念下,就建立起“天道无为”的自然观,古人以天为最大,也就将无为提高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于是,法无为就是法天道,从而增强了他的无为政治学说的说理的分量。通过天道推论人事,从自然推论社会,这是思想家们常用的推理方法。

老子开篇即讲到一个定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即凡性质相反的一组概念或事物,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生成的关系。这个定理在概念领域里就是逻辑学上的肯定即否定关系,在事物领域中也符合自然事物一般特征,因此具有普遍性,可以看作定理性关系,我们姑且将它称作“老子定理”。老子在阐明其观点、论述其道理的过程中常常应用这一定理,很多观点都是由这一定理推导出来的,所以是老子思想说理的基础。

老子指出事物往往自我否定地发展,如果统治者以有为的政策去治理天下,天下常常越治越乱;如果统治者以无为的政策去治理天下,天下反而愈能得清净太平。所以老子讲:“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他将这些论述概念为命题:有为而有以为,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述,阐述无为有无限多好处,有为是自取灭亡的道理,从而引导人们选择无为,放弃有为。这是老子论证其观点阐明其立场的说理依据和证明法则。

天下为什么有纷争、有战乱?依据他特有的无为政治观,老子认为那是因为侯王都是以有为的策略去治理天下,所以天下愈治愈乱。如何才能使天下恢复到太平清净的状态中?老子指出只有侯王守无为才能使天下不治而大治,实现太平清净的目标。

为了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老子的思想,我们今天补充下面两部分的内容:什么是“德无为”?老子为什么主张以无为、无事治理天下?

一、上德的性质

什么样的社会是最理想?如何才能天下消除战乱,实现太平清净的目标?老子根据他特有的逻辑,提出了无为的观念,指出只有实行无为政治才能实现天下大治的目标。

根据简单的逻辑分析,我们就可以获得德无为的概念。假设人类已经实现了有德的生活,那么在这个社会中将不会有不德现象的发生,也就不会产生不德的观念。根据在意义上相反和性质相对的一组概念或事物之间相互生成的关系。没有不德的观念,德的观念也将不会发生。

所以,当我们置身于有德社会中时,我们将学不到德的任何知识,不知道什么是德,也不知道有德存在。但整个社会却实践着德。德存在于该社会中,只是这个德只支配着社会的秩序,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却没有将自身显示给社会成员。

人们虽然没有德观念,但是德无时不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依据老子的定义,德“生有(社会秩序)而不有,功于(社会秩序)而不居,为于(社会秩序)而不恃。” 我们将德对于社会秩序的这一支配状态,称为“德无为”状态。所以,德无为不是德不为,而是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

老子所讲的上德就是指德无为的状态。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说在上德状态下,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德,不知道有德存在,但社会秩序却实践着德。

考研政治分值分布以及题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河南考研网 » 考研政治分值分布以及题型()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